墨门 | 没有微信之前,古代人怎么建群聊天?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10-21 09:04:07

文 | 小墨

 古代社群 

如果我们回到12世纪的宋朝,一定会发现,宋朝的结社,令人瞠目结舌!那宋人都有哪些兴趣爱好呢?他们的社群又和我们今天有什么不同?

宋代的民间结社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营利性的商业部门,类似工商团体,商业协会,在宋朝称之为“”,团行;另一种是非营利性组织,可以算是最早的NGO了,宋朝称之为“”,“社会”。


《梦梁录》中提到:“盖因官府回买而立此名,不以物之大小,皆置为团行,虽医卜工役,亦有差使,则与当行同也。


这是设立团行的初衷,目的就是为了应付政府采购,但团行成立之后,就获得了约束本行商人,维护市场秩序,同行互帮互助的行业自治功能。据西湖老人《繁盛录》记载,南宋时的杭州有“四百十四行”,比三百六十行还多五十四行。


延伸阅读:其实自古之来,行业的工种绝不止“三百六十行”,三千六百行也不止。不过“三百六十行”只是概括数,民间所流传的“三百六十行”是个统称,多年来习惯成自然,说起来方便,听起来顺耳,所以直至现在,说起行业还是笼统地称“三百六十行”。




生活在宋朝的人民,也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为此他们约上三五好友,开始“非法结社”。各种“社群”加起来,也有上百种,五花八门,比如:

绯绿社,专门演杂剧的

齐云社,玩蹴鞠的,若是一直流传下来,现在我国足球还会这样么

锦标社,玩射弩的

锦体社,一帮热血青年玩文身的

雄辩社,说书的,搞辩论会的

云机社,变戏法的

净发社,剃头师傅们组成的

角抵社,玩相扑的

翠锦社,这是由们组成的

······

各种结社应有尽有,文的还有参加科举的士人组成的读书社,武的还有弓箭社等等。




有一件事可以说明,当时的人非常乐于结社,一个叫做王景亮的读书人,估计是太闲了,不好好读书,与邻里几个好友结为一社,专门给士大夫取不雅的外号,而且还要公开吐槽别人,故社团被称为“猪嘴社”,堪称极其无聊的团体,后来因为拿当朝权臣吕惠卿开玩笑,遭到记恨,找了一个借口,把王景亮一干人抓了,猪嘴社也就解散了。


但是总的说来,宋朝是享有高度的结社自由的,除非你是,官方基本不会禁止,上面说的那个例子,吕惠卿也没办法直接取缔民间社团,而是找了别的借口,才让那个社团解散。官方有时候也会维护民间结社。


还有另一个故事,当时有人举报蔡州有数千妖人搞非法集会,底下结社,于是朝廷派人前往调查,到了蔡州,宦官提出要派兵逮人,知州吴育说:这是乡民相聚集资办大型佛学交流活动,需要逮人吗,派人叫为首之人过来问话就行了。于是叫了主办方过来问话,最后都“无罪释放”。而那个居心不良的举报者被知州吴育打了板子。可见,官方对民间的结社活动是不干预的。


以上是民间社团的形式,而另外一种NGO的形式是什么呢?


北宋的宰相范仲淹, 他以个人俸禄,购置两天十多顷,作为族内的公益发展基金(义田),义田每年收取的租米,用来赡养族人,供养族学(希望小学),又设立了公益发展基金的机构(义庄),而范氏义庄从北宋一直到清末,历经四朝九百年屹立不倒,是最长久的NGO之一。




可见当时的宋朝,并不缺乏自发性的社交,如果那个时候有微信,宋朝人民也会用的淋漓尽致,他们建立和参与了各种社群,借助这些发的社团组织,宋人们构建了一个交错纵横的信任网络,并且慢慢的将这种人际交往产生的信任变成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而当人们脱离熟悉的乡村环境来到城市的时候,才不至于被彼此孤立,而能够迅速融入相互交织的社群中,这也是为什么宋朝的城市化进程非常迅速而且城市化的比重高于历朝历代的原因之一


小墨刚来深圳的时候,没有认识的朋友,人与人之间又没有信任,社交范围有限,感觉在深圳特别寂寞。直到后面用加入了一些兴趣类的社群组织,慢慢的才开始认识越来越多的伙伴,当然最值得推崇的是墨门书院,很多刚来深圳的小伙伴,就通过墨门书院认识了很多喜欢读书分享的朋友。


点击阅读更多好文:

墨门 | 假如雷洋在宋朝做非法大保健,他还会死吗?

墨门 | 人生难得李清照,相伴都似赵明诚

墨门 |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本文由墨门原创,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以墨家思想为核心的书院

分享有趣、有深度、有思想的知识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