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在用户的渗透上速度更快,并基本上于2017年进入成熟期,2017年正式达到7.5亿人,如果以手机网民占网民的比例计算,2015年就已经有超过9成的网民通过智能手机上网,2017年这一比例达到了97%,这就意味着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已经切换为智能手机。
2014q1-2018q2,移动互联网单用户周均使用时长从最开始的12个小时上升至了2018q2的34个小时,单日上网时长已经接近5小时,如今国内移动互联网在用户单日24小时的占比已超过20%,也面临与睡眠抢时间的问题,预计后续的增速将逐渐放缓。
今年各个移动互联网领域都相比去年都有所加速,其推测主要系资费下降带来的用户下沉和用户流量增长的进一步驱动,过去移动互联网消耗的流量呈指数型增长,互联网正变得越来越“重”。2010年移动互联网接入的流量消费约为4亿g,而2017年1-11月份移动互联网接入的流量消费约为212.1g,比上年同期累计增长了158.2%,相比去年全年增长了127%,增速快于去年的124%。
2017年applestore上架应用数量达到201万款,同比下降7%,而googleplay的应用供给达到366万个,同比增速也首次回落至30%以下。根据调查数据来看,移动应用程序app的在架数量在2017年基本上开始达到400万的顶峰,2017年10月份受到监管的部分影响,移动应用数量下滑至380万个左右。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供给也开始走到s型曲线的末尾。
pc和移动互联网的两条s型曲线,而随着互联网的成熟,互联网用户本身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让需求出现了3条线索上的变化:城乡数字鸿沟、互联网变老和互联网大众化。中国在移动互联网上仍存在这城乡的数字鸿沟,过去农村网民数量的增长并未因为基数较低而超过城市网民的增速。
2007-2017年期间城乡结构基本保持一致,2017年城市网民占比为73%,农村占比约为27%。用网民人口除以户籍人口,得到城乡居民中网民的渗透率,城市网民由2007年的26%左右一路上升至2017年的69%,后续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受限。
搜索引擎在手机端的渗透率从2010年的37%上升至2017年的高点80%,但从2018h1开始回落至78%左右,由于移动端的搜索入口分散,实际搜索引擎的利用率在移动端远不及pc端。
移动互联网带动了移动支付的拓展,另外还开辟出了大量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场景。
移动互联网整体规模更大,在竞争格局、流量入口、占有时长上均有所不同,这三点基础特性上的不一样也导致在商业领域,移动互联网类的公司一方面更加百花齐放,在各个领域都做出了“互联网+”的创新模式;另一方面,龙头公司的集中度却更高,马太效应更强。
按调查数据来看,top100的pc站点在用户时长当中的占比基本上为60%左右,而top100移动app时长的占比达到了80%以上,根据调查数据的报告,仅微信的时长份额就超过25%以上,远远超出pc端头名网站的时长占比。
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消失,arpu值的增长也有可能将放缓,整体增速低于预期。行业集中度过高的风险。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公司马太效应较强,创业者很难找到高速成长的赛道,头部逐渐集中或许将扼杀行业的创新动力。